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書
申報項目類別: 曲 藝
申報項目名稱: 興義市布依族八音坐唱
申報省、自治區、直轄市: 貴州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印制
二○○五年七月二十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書
注意事項及填表說明
一、注意事項
(一)封面及表格中“申報項目代碼”按以下標準填寫數字代碼:
民間文學(口頭文學02),民間美術(03),民間音樂(04),民間舞蹈(05),戲曲(06),曲藝(07),民間雜技(08),民間手工技藝(09),生產商貿習俗(10),消費習俗(11),人生禮俗(12),歲時節令(13),民間信仰(14),民間知識(15),傳統體育競技(16),與上述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17)。
(二)此申報書可在全國文化資源共享工程網站(www.ndcnc.gov.cn)“社文處長專欄”下載,表格各項欄目可根據內容自由擴展版面
(三)凡在各項欄目中沒有納入的其它重要內容,可在“備注”一欄中說明。
(四)表格一律用電腦填寫,準確無誤,不得弄虛作假。凡填寫內容不實、有虛假成分者,一經發現,取消其申報資格。
二、填表說明
(一)第二項“項目說明”的“基本內容”欄目中,包括:
1、項目基本情況;
2、具體表現形態;
3、子項目說明;
(二)第四項“項目管理”的“已采取的保護措施”欄目中,應包括已經采取的法律法規、政策以及其他各種保障措施。
(三)在第五項“保護計劃”的“保護內容”欄目中,保護計劃應包括確認、建檔、保存、保護、傳承、傳播、研究等內容。具體可參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
屬地 |
貴州省興義市 |
項目名稱 |
布依族八音坐唱 |
|
申報者 |
興義市人民政府 |
負責人 |
夏開益(市長) |
|
通訊地址 |
貴州省興義市人民政府 |
郵編 |
562400 |
|
電 話 |
0859—3224263 |
傳真 |
0859—3224263 |
|
電子信箱 |
||||
所
在
區
域
及
其
地
理
環
境 |
所在區域:布依族八音坐唱(簡稱布依八音)主要流傳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沿江鄉鎮及南盤江流域部分地區。
地理環境:興義市位于滇黔桂三省(區)結合部,地處東經104°32′至105°11′和北緯24°38′至25°23′之間,是昆(明)—貴(陽)—南(寧)經濟圈的中心,素有“三省通衢”之稱。是貴州省黔西南州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中心和政府所在地,是全國文化先進縣(市),有很好的地理區位、交通運輸和資源優勢。全市國土面積2911.1平方千米,總人口約75.6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約17.95萬人,人口較多有布依族、苗族、彝族、回族、壯族、蒙古族等30多個少數民族,而在少數民族人口中布依族人口占70%以上,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區。
境內有以地縫嶂谷、群瀑懸練、碳酸鈣壁掛而著名的、典型的喀斯特多層次地貌自然景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馬嶺河峽谷;有逶迤連綿數百里、由千萬座奇峰組成,氣勢宏大壯闊,山峰密集奇特,整體造型完美,曾被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贊嘆:“磅礴數千里,為西南形勝”、“天下山峰何其多,惟有此處峰成林”,具有獨特的錐狀喀斯特地質景觀——萬峰林;有煙波浩淼、峰巒疊嶂、湖光山色優美、名列全國五大淡水湖的高原景致——萬峰湖等眾多自然景觀和濃郁的民族風情。
由于興義市屬低緯度、高海拔地區,平均海拔為1100米,年均降雨量1512mm左右,日照時間長,年均氣溫16.8℃,年無霜期315天左右,具有明顯的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特征,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三冬少雪,四季如春,環境優美”等特點,素有“小春城”之美譽,是旅游、休閑、度假的理想之地。 |
|||
一、 基本信息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書
二、項目說明
類別 |
曲
藝 |
代碼 |
07 |
|
分布
區域 |
興義市巴結、則戎、下五屯、頂效、坪東、桔山等鄉鎮(街道辦事處)及南盤江流域部分地區 。 |
|||
歷
史
淵
源 |
布依八音從北宋時期流傳于興義地區迄今已千余年。
布依族八音坐唱,是南盤江流域沿岸布依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和歷史文化發展進程中逐步形成的民族曲藝,是一種獨特的自然景觀。
據有關資料記載,布依八音的原型屬于宮庭雅樂,后經民間演奏家們根據民族審美情趣及生產生活的需要而不斷發展。元明時期,布依八音加入了民族民間傳統節日、婚喪、嫁娶以及壽慶、建房等民俗喜慶活動內容,其演奏形式由以吹打為主,漸次發展為以絲竹樂為主,并伴以金童、玉女進行演唱的藝術表現形式。
明清時期,布依八音是以彈唱為營生的一種,所唱生、旦、凈、丑諸戲曲,不化妝……(《清稗類鈔》載)。當時的“土戲”(布依戲)還吸收了布依八音曲牌13個,豐富自己的聲腔。清代,在盤江流域布依族居住地區,各布依村寨普遍開設教樂坊“八音堂”傳授“八音”技藝,布依八音曾一度盛行。在鼎盛時期,布依八音隊伍達300余支,至此,布依八音已發展成為具有獨特民族曲藝形態的群體性表演藝術形式,深受布依族人民和其他民族群眾的喜愛。
在興義流傳的布依族八音坐唱,由于布依族沒有文字,在傳授過程中只能口傳心授,且傳內不傳外,傳男傳媳不傳女,導致布依八音的傳承與發展產生了障礙。目前,全市僅有布依八音隊伍9支,而且其中3支受到現代音樂的影響被人為加工變異,現實際只有6支保存原生態特色的布依八音隊伍。 |
|||
基
本
內
容 |
布依族八音坐唱是一種布依族世代相傳的民間說唱藝術。
由吹管類、拉弦類、彈拔類、打擊類四類八種民族樂器演奏并配以布依男子或男女演唱的藝術表現形式。
布依八音由牛骨胡(牛角胡)、葫蘆琴(葫蘆胡)、月琴、簫筒、刺鼓、釵、包包鑼、小馬鑼等八種樂器組成。其藝術形式分為兩個層次:一是純器樂性的演奏;二是增加彈唱以〔正調〕為主的說唱。演唱內容分為:民間故事和說唱劇目兩類;前者稱之為“板凳戲”,后者稱之為“八音坐唱”或“八音彈唱”。在演唱中,男生多采用高八度;而女生則在原調上進行演唱,所以在演唱時,不僅使音色產生強烈的對比,同時還增加了演唱的情趣。布依八音主要曲目為〔正調〕,其他曲目統稱為〔閑調〕。 |
|||
關
器
具、
制
品
及
作
品
等 |
一、主要樂器
1、牛骨胡:屬拉弦樂器。通長約66cm,骨長18cm左右。用牛骨做共鳴筒,鹿角做弦軸,是布依八音演奏中較為珍貴的樂器,其制作和構造與京胡相似,音色明亮,接近高胡,在演奏中起主奏作用。牛角胡:屬拉弦樂器。通長約65cm,角長20cm左右,角直徑8cm,放音孔5cm×4cm,音面8cm×6cm。其制作構造與普通二胡相近,音色圓潤,在演奏中起主奏作用。
2、葫蘆琴:(又稱瓢兒琴),屬彈撥樂器。通長約53cm,板面25cm×23cm左右、弧徑13cm,放音孔4.5cm×4.5cm×2,音品10品。其制作是將葫蘆切成兩半后,用其中一半蒙上木制的面板,上置三根金屬琴弦制成。音色輕快、明亮,在演奏中起伴奏作用。葫蘆胡:屬拉弦樂器,通長約90cm,葫蘆長28cm左右,音孔10cm,放音孔9cm。做法是將葫蘆截去兩端作胡琴的共鳴筒,形式與普通二胡相近,音色圓渾,略帶沙沙聲,在樂隊中與牛骨胡配成“公母”琴(葫蘆琴為“公琴”、牛骨胡為“母琴”)。
3、月琴:屬彈撥樂器,有圓型、月牙型兩種形狀,可分為大、中、小三種:(1)大月琴:通長約95cm、弧徑56cm、半徑37cm、厚12cm、金屬弦3根,音品9品。(2)中月琴:通長約91cm、弧徑49cm、半徑37cm、厚9cm、塑料弦4根,音品9品。(3)小月琴:通長約66cm、弧徑30cm、半徑22cm、厚6cm、金屬弦3根,音品9品。在演奏中起伴奏作用。
4、簫筒(又稱無膜笛):屬吹管樂器。用一根長約30cm、外徑2.5cm的竹子(水竹)制成,一側開有六個音孔,可發出一組完整的七聲音階,竹子的一端開有一個“口”狀的小孔,為簫筒的風口,音色甜美,穿透力強,極富山鄉風味,常與竹笛同時擔任主要旋律。竹笛:屬吹管樂器,用一根長約38cm、外徑1.5cm的竹子制成,有6個音孔、一個笛膜孔、一個吹孔,在演奏中起主奏作用。
5、刺鼓:屬打擊樂器。鼓面直徑約33cm,厚20cm左右,鼓周分4排鑲嵌竹釘,每排37棵。用木制鼓腔,牛皮蒙面,竹釘固定鼓周制成。音色渾厚、響亮,在演奏中起穩定節奏作用。
6、釵:屬打擊樂器。外徑約18.5cm,內徑8cm左右,銅質。在演奏中配合其他樂器起增加色彩、協調音色、穩定節奏作用
(續下) |
|||
(續上)
|
7、包包鑼:屬打擊樂器。外徑約38cm,包徑10cm左右,外凸約3cm,銅質,音色渾厚、響亮,在演奏中起穩定節奏作用。
8、小馬鑼(或丁丁鑼):屬打擊樂器。直徑約16.6cm,重約400克左右,弦寬2.5cm,銅質,音色清脆,在演奏中起穩定節奏作用,在布依八音演奏中根據節奏需要通常高拋,增添演出特色。
二、道具
竹凳、竹筒、竹鼓
三、服裝
繡花鞋、草鞋、土布衣衫、甩褲(顏色主要以黑、藍、白為主)、繡花圍腰,土布頭帕。
四、作品
布依族八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布依婚俗》、《賀喜堂》、《胡喜與南祥》、《迎客調》、《唱王玉蓮傳》、《唱崔文瑞傳》、《唱馮邊月傳》、《敬酒歌》、《梁山伯與祝英臺》等 40余個傳統曲目及100余個現代曲目。 |
|||||||
傳
承
譜
系 |
在清乾隆以前,興義布依八音譜系不詳。據《興義縣志》記載,在清乾隆時期傳入王姓土司家族,班首不詳。目前全市共有巴結布依八音譜系、南龍布依八音譜系等。 |
|||||||
代別 |
班首
姓名 |
性別 |
出生
年月 |
文化
程度 |
傳承
方式 |
學藝
時間 |
居住地址 |
|
不詳 |
查蘭政 |
男 |
1954 |
初中 |
口傳 |
1964 |
巴結鎮 |
|
不詳 |
梁秀江 |
男 |
1956 |
初中 |
口傳 |
1965 |
巴結鎮(現已遷入坪東) |
|
不詳 |
韋萬富 |
男 |
1922 |
小學 |
口傳 |
1930 |
巴結南龍古寨 |
|
不詳 |
王學勝 |
男 |
1930 |
小學 |
口傳 |
1936 |
則戎鄉布依第一家 |
|
不詳 |
白德舟 |
男 |
1933 |
小學 |
口傳 |
1939 |
頂效鎮馬別村 |
|
不詳 |
岑叔賢 |
男 |
1935 |
小學 |
口傳 |
1957 |
下五屯樂立村 |
|
不詳 |
吳尚友 |
男 |
1937 |
小學 |
口傳 |
1959 |
則戎鄉坪寨村 |
|
不詳 |
唐連發 |
男 |
1942 |
小學 |
口傳 |
1968 |
桔山民族風情園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書
三、項目論證
基
本
特
征
|
(一)布依族八音坐唱,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民族曲藝,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民間傳承性。
(二)布依族八音樂隊的演奏,由于樂器的組合等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加上民間樂手在演奏時自己習慣性的把位、運指以及對樂曲的某些片段,或簡化、或加花,其樂隊的復合音響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色,既可作為純器樂性的演奏,亦可加以唱調進行演奏。
(三)布依族八音坐唱所演唱的〔正調〕,男生多采用假嗓高八度,而女生則在原調上進行演唱。在演唱時,不僅產生強烈的音色對比,同時也增加了演唱的情趣。
(四)布依族八音坐唱有獨特的樂器、曲調、服裝、道具。通常采取的表演形式是:一人多角(色)不化妝,以第一人稱的“跳入”來演唱故事,以第三人稱的“跳出”來解說故事,具有與其他曲藝形式完全不同的藝術特點。
(五)根據有關史料記載,布依族八音前身屬于宮廷雅樂,以吹打樂為主,逐步完善后的布依八音以絲竹樂為主進行演奏,既有宮廷音樂的雄偉、廟堂音樂的威嚴、又有布依族古老音樂的神韻。 |
主
要
價
值
|
(一)布依八音體現了布依族古老的歷史文化信息和布依本土文化,根植于布依族群眾的生產生活中,與布依族人民生息相關,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二)在少數民族的器樂曲種中,布依八音屬于合奏形態藝術形式,深深根植于布依族群眾生產生活之中,具有鮮明的布依族特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是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器樂曲種。
(三)布依族八音源遠流長,風味古樸,不僅是布依族人民喜聞樂見的民族音樂,而且為其他民族群眾所喜愛,同時得到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是中國民族樂器曲藝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四)布依族八音是布依族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可從曲藝或純樂器性演奏方向發展,也可從布依戲曲方向發展。在民族學、民俗學、美學、以及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等學術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五)保護布依八音,對于研究布依族的戲曲發展史和本土文化發展史
,對于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團結和民族地區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及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等均有著特殊的價值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
瀕
危
狀
況
|
千百年來,布依族八音坐唱一直在南盤江流域沿岸的布依村寨世代傳承著,不僅保存了布依族古老的歷史文化信息,還傳承了布依族古老的音樂,但由于沒有文字記載,加上布依八音藝人在口傳心授的時候都是傳內不傳外,傳男傳媳不傳女,給布依八音的傳承和發展形成了人為的障礙,存在流傳的局限性。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布依八音的發展與傳承受到現代文化信息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市場經濟的沖擊及社會成員流動性的增強等諸多因素的制約。近年來,興義市布依族八音坐唱演出隊已由過去的300多支銳減為9支,特別是省政府命名的布依八音藝術之鄉——巴結鎮,在國家重點工程(天生橋水電站)項目建設中,成為庫區移民鄉鎮,熟悉布依八音的藝人被分散到全市各鄉鎮,而該曲藝又屬于群體表演,很難完整保存、傳承和發展。目前,巴結鎮僅存一支八音表演隊伍,且都是年過五旬以上的老人,布依八音演唱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面臨逐漸消失的危險。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書
四、項目管理
管
理
組
織
|
組織名稱 |
興義市文體廣電局 |
責任人 |
田進嶺(局長) |
通訊地址 |
貴州省興義市文體廣電局 |
郵編 |
562400 |
|
電話 |
0859—3224263 |
傳真 |
0859—3224263 |
|
電子信箱 |
||||
資
金
投
入
情
況
|
近年來,興義市人民政府已經投入資金近100萬元,對布依族八音坐唱開展調查、挖掘、整理等工作,同時為布依八音隊伍配備樂器,努力改善布依八音藝人生產生活環境,大力提升現存的布依八音表演隊整體素質和演奏水平。
|
|||
已
采
取
的
保
護
措
施
|
1、成立以專家為指導的,以市委、市政府領導為主要負責人的興義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落實領導管理責任制。
2、對全市范圍內的布依八音分布情況進行初步的調查、搜集、記錄、整理,形成文字、圖片、音像等基礎性資料。
3、加大資金投入,加大宣傳力度,建立保障措施。
4、按照有關商標注冊程序和要求,向有關部門遞交注冊申請及相關資料。
5、制定《布依族八音坐唱保護方案》,將保護經費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將布依族八音坐唱的保護工作列入政府議事日程。 |
五、保護計劃
保護
內容 |
布依族八音坐唱 |
||
五
年
計
劃 |
時間 |
保護措施 |
預期目標 |
2006年
|
對全市范圍內的布依八音分布情況深入進行普查、搜集、挖掘、整理,并對相關資料進行記錄、分類、編目、注冊,全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
建立項目檔案,保護布依八音藝人的合法權益 |
|
2007年
|
利用文字、音像、圖片、多媒體等手段,建立健全完整的項目檔案,并對相關資料妥善保存、研究和合理利用。 |
保存并合理利用 |
|
2008年
|
積極扶持、培訓、發展和壯大布依八音演出隊伍,努力提升各表演隊整體素質,促進各表演隊綜合實力和演奏水平上新臺階。 |
力爭全市范圍內的布依八音隊伍達30支以上,布依族八音演奏藝人達到300人以上 |
|
2009年
|
加大對外宣傳和推廣工作力度,加深公眾對布依八音的了解和認識,展示布依族八音坐唱的藝術魅力,弘揚優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 |
擴大知名度和影響范圍,努力把布依八音推向省內外乃至國外 |
|
2010年
|
健全和完善相關制度,落實發展保護措施。 |
使布依八音得到有效保護、傳承、發展和弘揚 |
|
保障
措施 |
加強組織領導,增強項目管理、增加資金投入、加大宣傳力度,為布依族八音坐唱的傳承與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
||
建立
機制 |
成立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落實管理責任制。 |
||
經
費預算及其依 據 說 明
|
1、 深入普查、注冊、整理等需經費:20萬元;
2、 建立健全檔案需經費:50萬元;
3、 保存和合理利用:60萬元;
4、 培訓、扶持和發展演出隊伍經費:80萬元;
5、 開展學術研究,保護八音藝人等需經費:30萬元;
6、 宣傳推介:40萬元。
以上所需保護經費總計280萬元,市政府納入財政預算80萬元,現需上級補助200萬元。 |
||
備注 |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書
六、省級專家論證意見
布依族八音以獨具本民族特色的八種樂器組合演出而得名,宋代起即流傳于貴州省南盤江流域沿岸的布依族聚居區。興義市布依族八音坐唱有獨特的樂器、曲調、服裝、道具和40多個傳統曲目及100多個現代曲目,具有與其他曲藝形式完全不同的特點。
因布依族八音坐唱系布依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深深扎根于布依族群眾之中,具有鮮明的布依族特色和廣泛深厚的群眾基礎。保護布依族“八音坐唱”,對于展示布依族人民群眾的創造力,研究布依族的戲曲發展史和本土文化發展史,對于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團結,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均有著特殊的價值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但由于“文化革命”的破壞、現代文化的注入和現代生活方式的沖擊,近年來,興義市布依族八音坐唱演出隊伍已由過去的300余支銳減為9支,有漸趨消失的危險。
本項目材料詳細、齊全,論證條理、準確,錄像資料真實、可信。經專家組研究,一致同意將興義市布依族八音坐唱申報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專家論證組組長(簽字):
二○○五年 月 日 |
省級論證專家名單
姓名
|
性別 |
年齡 |
單位 |
職稱 |
專業 |
簽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參與論證的專家人數不少于5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書
七、省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審批意見
根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我廳組織省內各學科專家認真評審,認為興義市布依族八音坐唱符合申報條件,同意申報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請予審批。
簽 章:
二○○五年 月 日 |